侯家巷

暂无评级

地址: 暂无

开放时间: 暂无

侯家巷
景点介绍

据说,今日的侯家巷一带,早在元代即散居着不少农户,他们以种瓜种菜为业,靠此糊口,维持生计。用现在的话说,是典型的城郊型农民。在这些瓜菜农中,以侯氏宗族人口最多,财力大,居住最集中,所以,便以侯氏之姓做了这个居住点的名称,叫做侯家巷子。
明洪武初,国祚初定,被逐出长城的元朝残余势力,时刻图谋南下。作为神京右臂的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防务异常重要,山西的中枢——太原府被列为国家九边重镇之一。为加强太原的军事防御力量,太祖朱元璋命令永平候谢成扩建太原城。于是,本是太原东郊的侯家巷子,被扩入城内,成为府城东南隅的一条街巷,其民户则仍以种植和贩卖瓜菜为业。
明嘉靖九年(1530年),山西按家副使陈讲,在侯家巷西段的瓜菜地上(今市公安局所在地),辟建院舍,开办了“晋阳书院”,召收城中学土、仕子讲读于此。未几,更书院之名为“河汾书院”。于是,侯家巷之名随着书院的兴建而更改为“书院街”。
明代中叶,书院盛行于各府郡州治地,书院中“讲学自由,议论朝政,裁量人物(评价官员好坏)”的“清议”之风风靡一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吏制颇有影响。对此,朝廷权贵和地方高官,深怀妒嫉。万历帝朱翊钧登基不久,便采纳了执政宰相张居正之奏疏,“诏毁天下书院”。太原的“河汾书院”,亦未能幸免,终于在万历七年(1579年),被废止停办。直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魏元贞担任山西巡抚时,才托词以建“三立祠”为名,另建了实质上的“三立书院”,并迁址于右所街(今旧城街一带)。
据地方史料记载,明万历之前,山西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从没有固定的地方,或在抚院——巡抚衙门,或在太原知府衙门。万历三十八年,山西提学使王三才,在三立祠新建考棚五十间,至此总算解决了晋省乡试无定址的窘迫局面。
明清之际,太原多经战乱,及至清初三立书院已是颓废不堪。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山西巡抚白如梅,在书院街河汾书院故址,新建院舍百余间,将三立书院由新建的满城中迁去。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诏令各省省会设立书院,并拨银千两作创办经费。太原的三立书院遂由地方官办,一跃成为国家创办的晋省最高学府,复名晋阳书院。逮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山西巡抚唯泰扩建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新任巡抚胡宝(王泉),购得学院东面的(今太原师专)开阔空地新盖讲堂、书舍,并新建祀祭前明殉节巡抚的殿舍。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又一任巡抚再建学会四十余间以及奎星楼、大照壁等,晋阳书院发展到鼎盛,书院街成为太原名震一时的地方。不太长的街道两头,两座气宇轩昂的过街牌楼,端庄雄宏的书院大门,华丽儒雅的龙门照壁,高耸显赫的奎星楼,以及络绎不绝的学子名家……,大有“灯油将尽火更红”之势。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趋衰弱。庚子赔款后,山西地方赔款的50万两白银之中,一部份被做为筹办山西大学堂的基金。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筹办山西大学堂的机构,购得书院东段 200余亩瓜菜地和居民住宅(今太原师专校址),与晋阳书院和令德堂合并,成立山西大学堂。随着晋阳书院的消亡,书院街的名称亦重新被侯家巷取代,逐渐鲜为人知。而侯家巷的住户们,也在这次山西大学堂建校中,大多迁出,所剩无几。
如今的侯家巷,西段驻太原市公安局(原晋阳书院故址),东段为太原师范专科学校,西起五一广场东北角,东至文津巷南口,全长 320余米,均宽14米左右,是太原市文化教育与居民住宅的混合区。

景点门票

很抱歉,暂无相关信息

景点印象

很抱歉,暂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万里旅游网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