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师范大学
暂无评级地址: 暂无
开放时间: 暂无
更多热门城市
景点介绍
·徐州师范大学简介徐州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始建于1956年,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4 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学校将迎来建校五十周年华诞。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校园占地2,438亩,校舍面积83.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94.78万册,固定资产总额9.84亿元。 学校设有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法律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体育学院、音乐系、美术系、信息传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土信息与测绘工程系、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等20个院系,另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 学校现有53个硕士点、56个本科专业,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研究生1300余人,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761人,函授、夜大等成人教育学生 10000 余人。建校以来,徐州师范大学已经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各类毕业生78,000余名。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学校的发展史上,有著名的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在现有的1,286名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14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名)、副教授34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47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68人。30名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41人次为省政府“333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6人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1人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个学科梯队为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 学校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现有校级重点学科26个,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科学研究成果丰硕。2000年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7项,省部级课题319项,重大横向科研课题53项,经费4216.5万元;出版著作343部;发表论文5,983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7 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年度检索报告,我校2002年、2003年SCIE收录论文数,分别位列全国普通高校第75、82名,师范类院校第13、14名。据2004年初步统计,署名我校的SCIE收录论文数较前两年又有明显增长。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10个,省级优秀课程34门(次),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和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3个。学校是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 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学校学生荣获了包括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冠军等多项大奖。学校女子足球队2003年、2004年连续两次荣获“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冠军。在2005年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以学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获得亚军。2005年10月,又代表江苏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团体总分、基本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三项团体一等奖。 学校大学生辩论队连续两次荣获江苏省高校辩论赛冠军。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1995年以来,学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十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是全国首批200所 “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 学校连续八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 “江苏省文明单位” ,三次被表彰为 “江苏省文明学校” ,2001年被授予首批 “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 光荣称号。学校全体师生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奋发有为,锐意创新,把徐州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若干学科国内领先的综合性、开放式、高水平新型师范大学。(http://www.xznu.edu.cn/) 2006年中外合作办学 徐州师范大学与澳大利亚荻根大学、澳大利亚西南泰福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市场营销专业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按国家正式计划招生的跨国合作项目,专门培养“英语+专业+现代技术”的国际复合型专业人才。该项目于1994年开始招收专科生,2000年升为本科,目前为“3+2”双学士学位模式,即中国学生首先在徐州师范大学学习三年,在完成中澳双方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英语“雅思”水平考试后申请赴澳签证,符合澳方要求并获得入境签证者赴澳学习两年。在澳期间,学生完成第一年课程后授予徐州师范大学本科文凭、学士学位和澳大利亚西南泰福学院专科文凭;完成第二年课程者授予澳大利亚荻根大学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在国内完成前三年学习后因故未能赴澳者,可继续在徐州师范大学完成第四年学业,成绩合格者获徐州师范大学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文学院文学院拥有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美学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瞿秋白研究所、台港澳研究所等6个校、院级研究机构,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文艺理论、语文教学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秘与写作等9个教研室。这些研究机构和教学研究室为学院更好地开展本科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学校首批品牌专业、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创建伊始的1959年,即招收中文教育本科生。200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该专业改为一本招生。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文学院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以优质课程教学为主体,以高效实践活动为依托,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严格的科研训练为支撑,造就宽厚型、复合型、高素质的中等教育师资和适合社会需要的其他专业人才。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和对外汉语三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汉语言(语言文字应用与管理)、对外汉语五个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首批公布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文学院获得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学院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文学院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优良传统,在廖序东、吴奔星、王进珊等专家学者的带动下,形成了一支基础扎实、作风严谨、教研双馨、敬岗爱业的学术队伍。廖序东等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李昌集教授的《中国古代散曲史》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现代汉语”、“古代文学”、“教师口语”等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为省级二类优秀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余诸如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文艺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均为校级重点课程。“古代文学”先后获省教育厅优秀课程建设一等奖、A类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八五”以来,文学院主持国家级研究项目10余项,承担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项,江苏省政府社科研究项目40余项。其中,10项学术成果获国家或省级以上奖励,6项教学改革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2000年,学院被确定为省级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文学院的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享誉国内外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现有专职教师94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26人,讲师39人;教师中博士、博士后27人,硕士30人,在读博士12人,在读硕士2人。其中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次入选“333工程”,5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院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学院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学院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正努力建成一支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为优良、充满活力的高层次师资队伍。 文学院毕业生专业人文素质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性强,因而深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目前,文学院毕业生在江苏教育战线上都是重要的中坚力量,特别是苏北地区,许多重点中学的领导都是文学院的校友。文学院也曾向全国的高教、科研、省市乃至中央领导机关输送了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成熟的领导干部。 ·法律政治学院法律政治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硕士点;下设政治系、法律系、社会学系,校伦理学与道德研究中心等五个研究中心。现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30人,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63%以上;拥有法学、国际商贸与法律、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目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300多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700人。 法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公检法机关等政府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才。 国际商贸与法律专业培养的人才,理论基础扎实, 知识背景宽广,既能从事国际贸易管理和法律实务工作,也能进行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商贸法律理论和政策研究、教学工作,符合中国入世后急需的复合性要求。该院还与日本北陆大学法学院联合办学。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是江苏省首批省级特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素养,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教学人才和思想政治工作者。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各大企事业的人事部门、社区与物业管理、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保障、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社会急需的实用性人才。 该院学术风气浓厚,教师曾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一批科研成果获部、省级科研奖励,多项成果获团中央、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每年都有近百篇(部)学术论著或论文发表出版,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已形成良好的学术群体。学院坚持以"正德厚生"作为学院的育人规范,通过多年的办学,形成了“凸显两个实践,提升学生素质”的办学特色,先后七次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和省学联联合授予"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称号。·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前景广阔的新型学院。学院前身是50年代原江苏师专史地科,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是江苏省较早的历史学本科专业之一。学院下设历史系和旅游管理系,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世界史、考古与博物馆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6个硕士点和6个科研机构,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全院专职教师中有资深教授和中青年教授9人,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5人,85%的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学府。目前全日制在籍学生495人,其中本科生425人,硕士研究生70人。已建立77个师范实习基地,12个旅游学实践基地。拥有文物室、模拟客房、模拟酒店、资料室、计算机房等教学设施。 历史学专业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首批历史学品牌专业(目前省高校中享有这一荣誉的还有南京大学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均为省高校一、二类优秀课程。该专业主要面向高校和中等学校需求,培养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为主,兼及相关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师资,以及文博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中国近现代史为校级优秀课程群,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为校级精品课程。多年来学院共培养1000多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和数十名硕士生,其中100名应届毕业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旅游管理是一门朝阳专业和黄金专业。该专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掌握旅游学和现代管理学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管理技能,能够胜任旅游主管机关的管理、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以及旅游社、旅游景点、星级和涉外酒店的管理和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坚持开放办学,在北京、南京等地建有旅游和饭店管理实习基地。近年来本科生参加的国家导游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90%,毕业生受到各级主管机关和省内外星级酒店等用人单位的器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学院长期重视学生基本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教学,学生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考研录取率、计算机考试通过率均在全校名列前茅,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就业综合竞争实力全面提升,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100%,苏北基础教育领域70%的历史骨干教师为我院毕业生,多人成长为重点中学特级教师。毕业生中多人成长为名校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多人主持国内高校历史院系工作,有的走上了中央和省市机关领导岗位。 ·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下设公共管理系、财务管理系、市场营销系、国家公务员考试培训中心、会计咨询服务中心和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中心等多个机构,拥有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方向)五个本科专业(或方向)以及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在建硕士点。学院现有教工45人(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70%。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300多人,其他继续教育学员300多人。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与规则,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实务、管理、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市场营销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基本的财务信息搜集处理的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学院开办较早的新专业,近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在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依法从事行政管理、国民经济管理、政策研究、管理预测分析、组织与人事管理、机关管理、文秘以及在行政管理学科从事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公共事业部门的构成、公共事业部门管理的性质及其一般管理规律的学科。本专业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在各级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社区组织进行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式人才。 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现代物流技术,集采购与供应管理、销售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能在工商企业从事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在物流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物流系统策划以及在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基层管理人员的需要。 ·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工11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在读博士2人,另外聘有英、俄、日等语种的外籍专家多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400人,在境外学习的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100余人,日语专业18人。学院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比语言学方向,以及英语学科教育硕士,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60余人。 学院下设英语一系、英语二系、日语系、俄语系、国际交流系、大学外语部、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以及英美文化研究中心、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加澳文化研究中心。现有英语(师范教育)、商贸英语、日语、俄语、国际市场营销等五个本科专业。分别开设综合英语(日语/俄语)、阅读、视听说、写作、口语、翻译、口译、英美(日本/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汉(日汉/俄汉)语言与文化对比、商务英语(日语/俄语)、外贸函电、英美(日本/俄语)诗歌、英语国家(日本/俄罗斯、独联体)概况、词汇学、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修辞学、报刊选读、实用语法、宏观(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市场调研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应用文写作、计算机、网络营销、国际金融、广告学、国际商法等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培养外语教育师资、企事业部门从事国际贸易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涉外企业的市场营销和管理人才。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狄根大学和西南泰福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蒙特利国际研究学院、日本北陆大学、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和弗拉基米尔师范学院等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国际市场营销、日语和俄语等专业为我院与国外高校跨国合作办学项目。 学院教风严谨、学风优良。近几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和辞书50余部,发表论文420多篇。“综合英语”为省级优秀课程,英语和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分别为首批校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校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赛中取得“四连冠”;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和日语等级考试屡创佳绩。学院独立拥有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大楼,配有数套先进的多功能语音室、自主学习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藏有丰富的外文书刊和声像资料,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设有四年制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和园林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四个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省“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培养基地”、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遗传学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生物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院现有在籍全日制本科生659人,研究生70人。 该院现有专职教师42人(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3名,博士11名),另有9名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该院教师队伍中获政府“特殊津贴”和“曾宪梓优秀教师奖”各1人,江苏省“333工程”首批和二期第三层次培养对象6人次,江苏省“青蓝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同时还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和江苏省“教学名师”等。 该院拥有一幢5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大楼,生物学实验室为江苏省“生物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拥有leica显微图像分析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价值千余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以及占地十余亩的生产实习基地和动物、植物标本室,植物标本室已被列入国际植物标本室目录。 学院科研成果突出,目前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各级科研项目50余项,研究论文被SCI、ISTP等国际权威性的学术刊物收录。同时该院一直重视教学工作,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形成优良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教学质量优异,课程建设成绩显著,近几年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遗传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课程分别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二类优秀课程,另建有校级重点课程9门。 该院学生近年来获校级资助的研究课题达78项,发表学术论文38篇。四级外语通过率、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和学士学位的获得率在全校处于较高的水平。应届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稳居全校前列。该院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毕业生专业人文科学素质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性强,深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现有地理科学(师范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拥有区域经济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四个硕士点。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7人,硕士和在读硕士26人。在校研究生、本科生600余人,函授学员110余人,研究生班学员50余人。“以苏北地区为教研基地,以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是城环学院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以城环学院为主体成立的“淮海发展研究院”,是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在苏北的社科研究基地。学院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一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分阶段安排学生赴南京、庐山、连云港、青岛等地野外实习及区域地理考察,或进行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实习。 地理科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部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环境科学概论、区域分析与规划、地图学、遥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本专业毕业生可到计划、规划、国土、环保、建设、农业、城市管理、教育等部门及行业就业。近几年,本专业的考研率一直在15%以上。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了资源、环境及城乡规划等各相关学科知识的专业。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科阶段学习,学生将具有坚实的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较强的分析土地、生态环境、城市、区域经济以及外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建筑制图与识图、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测量学、遥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或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地理学、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等工作。近几年本专业考研上线率在15%以上。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地学融合的高科技边缘学科,正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通过大学四年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较强的外语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地图学、测量学、遥感原理、C语言、数据库、数据结构、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制图、计算机图形学等。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城市、区域、资源、交通、人口、房地产、土地、基础设施和城乡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地图制图、决策等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工程、电子商务技术等五个本科专业方向,建有软件、硬件、网络、电子商务、教师教学科研等5个实验室。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200余人,成人教育在籍生300余人,同时与兄弟院、校联合招收计算机辅助教育硕士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人;博士、硕士学位者22人,在读博士生、硕士生20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1人,省“333人才工程”培养人选2人。“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省、市电脑网络大赛等各类专业和技能比赛中,该院学生屡获一、二、三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该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渠道畅通,不断加强,成为稳定发展和事业进步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获校“文明院系”称号。 该院2006年招生的计算机科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工程3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中等学校计算机学科教师、计算机应用、网络工程系统开发、管理与维护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也可到企事业单位、部队、高校、科研单位开展计算机软、硬件开发或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有:离散数学、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微型机系统与接口、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译方法、数据库系统原理等。 该院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积极贯彻落实特色办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总结提升,形成了“重视基础,强调创新,全力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在已毕业的学生中,除分配至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工作外,有百余人在高校工作,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信息传播学院信息传播学院拥有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和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在校硕士研究生70人(含教育硕士)。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等4个专业共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46人。现有专任教师4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22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教师比例为43%。学院办学条件优良,仪器设备先进,与各级各类学校、电教机构、新闻媒体、专业广告公司关系密切,建有多个校外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在专业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坚持以“技术应用”和“实践创新”为导向,着力强化“文理渗透、技艺交融、软硬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多年来,已经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基本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者、新闻与宣传工作者、电视编导制作和广告创意策划人才。近五年各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6%以上。 学院是全国较早开始举办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点之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是全省高校同类专业唯一的特色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处于全国同类院校第一方阵。该专业依托硕士点,办学基础好,师资力量强,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适宜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以及到各级各类电教机构、学校及其他单位从事教学软件开发、电视摄录编、计算机网络建设、网页制作与网站维护等相关工作。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和职业精神,注重培养学生从事新闻实务工作的实践能力。毕业生适宜在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录音、摄影、摄像、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播音与主持等相关工作。 广告学专业是江苏省高校广告学本科教育唯一的特色专业,我校也是全省最早开设广告学专业的学校。该专业注重开展与广告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整合营销传播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整合营销传播能力、整体广告策划与广告创作能力、市场调查分析能力与业务拓展能力,毕业生适宜在专业广告公司、新闻媒体广告部、市场调查与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策划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媒介运作、市场营销策划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属于艺术类招生专业。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具备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在各级广播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和新闻宣传部门从事新闻节目、文艺节目、广告和电视剧的采编、拍摄、制作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重视将电视制作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大量获奖作品展现了独特的办学亮点。1995年,师生合作摄制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由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理想杯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第一名,并入选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创作拍摄的电视散文片《生命的方舟》获“全国推普周”江苏省电视作品比赛一等奖,首届“科讯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DV作品大赛最佳剪辑奖;2003年11月,由学生主创的DV短剧《向日葵的微笑》等作品获省大学生DV短剧大赛6项大奖;2004年,作为中国一方的承办单位,学院师生协助西班牙环球制片公司拍摄文献片《激情的诞生:足球的起源》之《中国蹴鞠》部分,受到了合作方的高度赞誉。2005年9月师生编导制作的电视短剧《第四条红裙子》入选北京电影学院第六届国际学生影视节公映受到好评。 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创新实践活动硕果累累。学生工作和课外活动仅仅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五年学生发表科技论文、获得历届校大学生创造成果奖励位居全校各院系前列。广播电视新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曾获得江苏省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表彰。教育技术、广播电视新闻和编导专业学生在网页制作、课件制作、摄影、DV制作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已经成为全校大学生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的亮点。广告学专业学生2005年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首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得1项三等奖,2项优秀作品奖;另有2组作品4人次学生,获得世界顶级广告创作大赛“One Show青年先锋创意营”比赛入围平面作品前75名(全省高校共2件作品入围,均在我校)。·经济学院经济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云龙山东侧----徐州师范大学云龙校区,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经济学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非师范学院。经济学院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3%。 学院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金融工程)、经济学(贸易经济)本科专业(方向)、政治经济学硕士点。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有特色”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 学院注重产学研结合,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投入产出分析、市场调研、咨询策划、区域决策等领域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的专家型师资队伍。建有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经济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建有先进的经济科学实验室以及证券行情卫星接收系统。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强化学生科研与社会实践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成效显著。 经济学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能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了解与掌握国际市场动态;了解与掌握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金融工程专业方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学生主要掌握现代金融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开发、设计、综合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投资与现金管理、公司理财以及金融产品的定价研究。该专业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金融、教学、计算机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贸易经济专业方向培养掌握贸易经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通晓国内外经济、贸易、法律、以及管理等方面知识,了解当代国内外贸易经济的发展现状、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经济贸易部门、国内外跨国公司、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从事商贸流通领域的贸易实务操作经营管理、政策规划和理论研究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学前教育系、公共课程教研室、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科学研究所。现有小学教育、学校心理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管理与咨询方向)四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校本科生728人,研究生167人(含教育硕士生64人),成教学员300余人。 教科院拥有一支结构优化、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0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入选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获校“中青年优秀学术人才”称号,2人被评为省、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获校优秀教学奖。教科院学术风气浓厚,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十五”以来,出版学术著作22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20余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 教科院学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素质教育,营造优良学风,强化技能培养,健全学生人格。五年来共获得校级以上各类集体表彰奖励40余次,有9个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校红旗团支部,259人次在校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团中央网站、《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卫视、徐州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学生的活动情况。2003年6月,2001级小学教育本科班被授予“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全国仅10个)称号,创造了学校班集体建设史上的最高荣誉。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文理兼通”、能从事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以及“双语”教学的一专多能型的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才。 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培养能从事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心理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开展学生工作、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企业、社区、妇联、出版社、心理卫生等单位输送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现代教育理论扎实、教育技能熟练、能够适应学前教育需要的新型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管理工作者、学前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专业人才。 应用心理学专业(管理与咨询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心理学应用的专业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社会适应面宽,就业率在95%以上,考研率近20%。 ·体育学院体育学院设“三系两部一中心”, 有教职工80余人,在校学生近600人,有二个硕士点和三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66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27名、讲师27名。由塑胶田径场、篮排球场、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组成的现代化体育中心,投资逾亿元,占地157亩,不仅能满足教学和训练的需求,2005年还承办了“步步高”男排大奖赛和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男子排球比赛。优良的师资和场馆,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了保证。 体育学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学训练学两个点招收四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校研究生20人。 体育教育专业于2005年建成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同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该专业培养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研、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开设《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运动》等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于2001年批准设立、2002年开始单独招生,目前,在校学生115人。该专业联合江苏省散打队,办学起点高、速度快、质量好、特色明显,有36人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中,两人次获世界冠军,12人次夺全国冠军。该专业培养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开设《运动生理学》、《中医学基础》、《运动训练学》、《武术套路》、《武术散手》、《舞龙舞狮》等课程。 运动训练专业于2004年开始单独招生,与江苏省女子足球队密切合作,两次获全国冠军,一次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军。该专业培养能在各级各类院校、体育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运动训练、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开设《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球类运动》、《田径》等课程。·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点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000余人。 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5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20人,博士5人,硕士18人。教师中有1人被评为省“333工程”第二批第三层次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被评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得省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 机械工程学院拥有“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设计”等3个实验中心和7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使用面积达到6000?,各类仪器、设备719台(套),实验开出率为100%。设有“机电技术”研究所,在教学、科研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械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成果显著。近几年共完成各类科研、教研项目41项,其中省厅级以上项目19项;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被EI、ISTP收录1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14部;出版专著4部;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类优秀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重点课程11门,双语课程2门。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实践,能在职业院校从事专任课程教学或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电工与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系统设计学、机械制造技术、机械优化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育学等。 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的设计、制造、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工业设计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具有艺术造型能力且掌握现代工业造型设计理论和创造技能;尤其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和计算机几何造型能力;能了解市场开发等经济规律,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企业管理、工程力学、机械与结构设计、色彩学、人机工程学、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效果图、计算机图形学、工业设计概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 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在校本专科生近800人,现有专职教师36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3人。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具有较完善的实验设备,现有网络计算机房三个,并设有电工电子、电气工程、自动化三个实验实训中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并有自动化研究所和六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该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能在职业学校从事专业教师工作和从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技术研究、工程设计、开发应用、试验分析、经济管理等工程师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分为电气自动化、电力工程二个专业方向,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电力工程、继电保护、教育类课程等,以及其它专业选修课。 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在生产过程自动化、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分析、科技开发及研究、经济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该分为控制理论及应用、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二个专业方向,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控制器、信号与系统分析、智能控制、自动控制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以及其它专业选修课。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电气信息工程方向)是一个专业面宽,适应性强,强弱电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在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电气系统从事生产、工程设计、系统分析及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信息管理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信号与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电气测量技术、通用设备控制、电气管理信息系统、现代通信原理及其它的专业选修课。 该专业方面的学生在科研立项、校级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学生都有出色的表现。毕业生能在职业学校从事教师工作;从事电气工程、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试验分析、制造运行工作从事电气信息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工作;从事公共事业等单位电气控制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 近年来我院学生先后在科研院所、电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国家公务员等岗位上就业,一次就业率达到96%以上。·科文学院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位于徐州市南郊文化风景区,是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校园面积400余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整个校园背靠青山,花木繁茂,楼群建筑造型美观、庄重典雅,学习环境十分优越;学院毗邻徐州师范大学主校区,既可实现资源共享,又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与校“母体”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院面向全省招收四年制本科层次学生,现有29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总数为5146名。2006年计划招收本科专业22个,招生人数1300名。学生毕业时成绩合格,由学院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颁发国家统一印制和承认的毕业文凭,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由徐州师范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证书。毕业生享受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同等待遇,有志者可继续考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学习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可获得多种奖学金,奖学金和各种奖励获奖面高达50%。科文学院各项收费标准江苏省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在2006年《江苏招生考试》报上公布。申请减免学杂费的考生请勿报考。 科文学院成立七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通过落实“厚基础、重实用、强技能、优素质”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所学有用、实用、管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能、智能、技能相统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据江苏省大学生就业主管部门统计,我院2004、2005两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高达97%以上,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005年7月,在扬子晚报社组织的大型读者调查中,我院被评为“最受考生欢迎的独立学院”之一。 学院除了依托徐州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学设备、现代化的图书馆和运动场馆等优越条件办学外,还努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16个多媒体教室、1个多功能报告厅、9套语言教学系统、10个学生计算机机房,以及演播厅、非线编实验室、音像资料库和电子阅览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形成了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教务管理软件系统、图书资料网上检阅系统、校园中英文无线广播系统、有线广播系统、校园治安监控系统、校园电视直播系统、电子屏幕信息发布系统、银校收费系统,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科文学院以“勤奋、务实、自立、创新”作为院训,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特别突出刻苦学习、发奋读书风气的培养。针对学生文化基础水平呈现差异性的特点,学院坚持因材施教,推行多样化教育,确保不同潜力、不同志向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协同发展。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院大力加强院风和学风建设,择优聘请责任心强、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师任专职班主任,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及日常行为的管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此举措深受广大学生及家长赞誉。·2006年中外合作办学徐州师范大学与澳大利亚荻根大学、澳大利亚西南泰福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市场营销专业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按国家正式计划招生的跨国合作项目,专门培养“英语+专业+现代技术”的国际复合型专业人才。该项目于1994年开始招收专科生,2000年升为本科,目前为“3+2”双学士学位模式,即中国学生首先在徐州师范大学学习三年,在完成中澳双方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英语“雅思”水平考试后申请赴澳签证,符合澳方要求并获得入境签证者赴澳学习两年。在澳期间,学生完成第一年课程后授予徐州师范大学本科文凭、学士学位和澳大利亚西南泰福学院专科文凭;完成第二年课程者授予澳大利亚荻根大学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在国内完成前三年学习后因故未能赴澳者,可继续在徐州师范大学完成第四年学业,成绩合格者获徐州师范大学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