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

暂无评级

地址: 暂无

开放时间: 暂无

荥阳市
景点介绍

荥阳位于郑州西 29公里 ,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下辖 9 镇 4 乡 2 个街道办事处和 1 个风景区管委,人口 62 万,面积 908 平方公里。荥阳是象棋的故里,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鸿沟就在北部的广武镇;荥阳市是郑氏的祖地,“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全球 1200 万郑氏后裔分布世界各地。荥阳还是阀门之乡、建筑机械之乡,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全国科普示范试点县(市)、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卫生城市、河南首批 23 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 35 个扩权县市之一。 2004 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113.04 亿元;财政收入达到 4.02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7646 元和 3875 元,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河南省第五位。 荥阳之名,来自《尚书·禹贡》中的“荥波既潴”,即夏禹治水,将济水自温县引入黄河,南溢为荥,汇集成泽,称为荥泽。战国时,韩国在荥水北岸筑城,名曰荥阳。自公元前 202 年秦朝置县到 1994 年撤县设市,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荥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战国时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诗、书、画”三绝的文人郑虔、晚唐诗人李商隐等都出生在荥阳。作为世界郑氏之祖地,唐朝时,有 11 名荥阳籍郑氏在朝为宰相。宋代的王博文父子三朝为官,史称“三朝枢密史,九子十进士”。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荥阳山川秀丽,古迹众多。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200 多处。省级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面积 24 平方公里,景区集山、林、水、石、溶洞、古城堡、稀有植物为一体,环境清幽,景色秀美,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环翠风景冠中州”之美称。荥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荥阳“群峰峙其南,邙岭横其北,东拥京襄城,西跨虎牢关”,故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古战场遗址遍及全市,最著名的有楚河汉界的鸿沟,刘邦、项羽争雄的汉霸二王城,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荥阳沉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著名的有青台仰韶文化遗址、郑国京城遗址、刘禹锡墓、飞龙顶、“天中三林”(少林寺、竹林、洞林寺)之一的洞林寺等。 荥阳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分布广,开发前景广阔,已发现的有 20 多种,探明储量的有原煤、铝矾土、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等 12 种。其中原煤储量极为丰富,总量达 6 亿吨。水资源丰富,市区建有水厂 2 座,日供水能力 3.2 万吨。黄河沿荥阳市境西北流过,岸线长达 45 公里 ,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结构好,土地肥沃,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冬桃、金银花、石榴、柿子等。河阴石榴古为宫廷贡品,久负盛名;万山冬桃一枝独秀,享誉中州;荥阳柿子甲天下,柿饼以质软糖多,驰名中外,柿霜糖更为世上珍品,药食兼优。 荥阳交通便利,通迅发达,能源充足。 310 国道、连霍高速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陇海铁路贯穿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在荥阳交汇。境内构筑起“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形成了 30 分钟荥阳生活圈。全市村村通油路,是河南省一类公路县(市)和公路金牌县(市)。荥阳电力充足,拥有电厂 5 座,已投入运营发电的 4 座,年电力装机总容量近 20 万千瓦,煤矸石电厂一期投产运营后,可一举突破 30 万千瓦大关。 荥阳经济结构合理,工农业基础雄厚。荥阳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全市工业企业达 6800 家,其中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有 159 家。荥阳工业门类齐全,在国家确定的 41 个工业门类中,荥阳就占 31 个,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建材水泥、医药化工、电力煤炭、金属冶炼等领域,阀门、汽车、水泵、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几十种拳头产品享誉国内外,其中阀门、建筑机械的销售占全国的 50% ,有“阀门、建筑机械之都”的美誉,白刚玉产量占全国产量的 80% ,少林汽车产销量名列全国客车生产企业第 9 位,已经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严,瑞龙乳安片更是以其独特的疗效深受全国各地患者的好评。 2003 年以来,根据省市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郑洛工业走廊的发展战略的部署,结合荥阳实际,我们确定了“围绕一个中心——实干干实抓发展、狠抓工业上项目;突出一个战略——‘东引东进'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城市向东发展,主动向郑州接靠拢,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大打郑氏牌、区位牌、象棋牌,引进了中原铝业、辉龙铝业,国电集团大型电源项目等一批大项目,为荥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上的荥阳 今天的荥阳,由历史上的东虢、京、荥阳、成皋、汜水、荥泽、武泰、河阴、广武等县和地区分合演变而成,其所辖的地域,在郑州城区以西、汜水虎牢关以东、嵩山山脉东段浮戏山以北、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广武山以南。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内,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山川秀美,并且有荥阳关、虎牢关等险关要隘,有广武山、鸿沟等名山沟川。荥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立县历史已有2200多年,为历代政治要区和军事重镇。荥阳是历史上的政治要地 荥阳东有鸿沟连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临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关接洛阳、长安,地势险要,交通便利,在历史上是郡治要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后,在荥阳设置三川郡,辖荥阳、巩、京等县;西汉时改三川郡为河南郡,辖荥阳、成皋(今荥阳汜水镇)、故市(今郑州西北)、密县、中牟、新郑、苑陵等县。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改河南郡为荥阳郡,郡治仍在荥阳。北魏时,在武牢(即虎牢关)设北豫州部,置荥阳郡。北周灭北齐后,将荥阳及其附近地区组成的北豫州改为荥州,州治所设在成皋(即武牢关、虎牢关)。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即中牟)、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郑州州府治所仍设在成皋(即虎牢)。唐朝时,郑州的行政建置有所变化,其辖区变为密县、汜水、荥阳、荥泽、成皋等县,直到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郑州州府治所才从成皋移至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1949年元月,豫西四分区改组为中共郑州地委与郑州专员公署(开封专区前身),由登封大金店迁来荥阳,辖新郑、郑县、密县、登封、巩县、荥阳、成皋7县,办公地点设在荥阳。直到1954年2月,中共郑州地委和郑州专员公署由荥阳迁开封,改称开封专区。荥阳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 在有记载以来的历史上,荥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所:春秋时,晋楚争霸,曾大战于此;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后,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在荥阳广武山麓建敖仓,储积大量粮食并派驻重兵,使荥阳一跃成为著名的军事重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亲率大军围攻荥阳,在这里与秦军大战,后吴广战死于荥阳;楚汉战争时,荥阳更是争夺的中心,刘邦与项羽在这里长期对峙、反复争夺,最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与吕布在荥阳的虎牢关(今荥阳市汜水镇)大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英战吕布”。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荥阳虎牢关、牛口峪一带与割据势力窦建德决战,以三千铁骑败敌十万大军,迫使盘据洛阳的王世充投降唐朝,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根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虎牢之战”;明末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等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起义军集合荥阳大海寺,根据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向”的主张,各路义军四面出击,开创农民起义走向辉煌、明王朝统治开始崩溃的新时期。荥阳在历史上是水运枢纽,粮储中心 大禹于荥泽分大河为阴沟,引注东南。魏惠王开鸿沟,在荥阳北开口(荥口),引黄水经圃田入大梁。秦始皇疏鸿沟以通淮、泗,漕运淮河南北粮食至荥阳敖仓。隋炀帝大规模修治洛、黄、汴河,称通济渠,沟通南北,连接东西,是当时的水运枢纽。唐代输天下之粮于武牢仓、河阴仓,再运至长安。北宋视汴河为国之命脉,漕运四方粮食至汴梁,荥阳人称为运粮河。当时,荥阳经济发达,市场繁荣。荥阳是历史上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公元前360年,战国时的魏国在荥阳开凿了鸿沟,自荥阳引黄河水流向东南,与淮水、泗水、济水、汝水等汇合,把荥阳同陈(今淮阳)、山东的定陶等著名城市以及江淮一带连成一个商业贸易网。鸿沟既可以用于水运,又能灌溉农田,在战国至秦汉魏晋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促进郑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鸿沟与黄河交汇处的荥阳,由于水陆交通方便,春秋战国以后地位日升,西汉至西晋、北魏时期,荥阳一直为郡治之所,管辖今郑州、开封的大部分地区。这时的荥阳,不但是郑州地区的中心,而且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是荥阳的繁荣时期。西汉时期主管财政的大司农桑弘羊,就把荥阳列为“天下名都”之一,与蓟(今北京市)、邯郸、洛阳等著名城市并列。矿产资源 矿藏特征荥阳矿产资源属风化矿床、机械沉积矿床。矿床具有层位稳定、沿走向倾向变化不大、延伸较远、矿体形状与沉积层一致的特点;矿体形状多为层状、似层状及扁豆状;矿物成分由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磷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成分组成;矿石构造一般为鲕状、豆状、肾状、结核状、密块状、条状及花斑状等。种类分布荥阳境内矿藏已查明有九大品种,各矿种均属沉积矿床,具有分布广、规模大、品位均匀和不同矿床常有伴生、共生等特点,易于开采,均有开采价值。其主要品种有:煤矿、铝土矿(高铝粘土矿、低级粘土矿)、白云岩、石灰岩(熔剂灰岩、铝氧灰岩、水泥灰岩)、黄铁矿、铁矿、黄土矿、大理石、花刚石等,其他还有大砂、型砂和细沙等。1、煤矿 荥阳煤层属于巩、荥矿区,大部集中在万山以南的浅山和台阶地区,西接巩义的新中矿区,自刘河经崔庙至贾峪,和三李矿区相连,东西全长20多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面积约60平方公里,分炭煤、黄煤两种,总储量约348738万吨。2、铝土矿 铝土矿区在荥、巩交界的水头村。水头铝土矿属荥、巩矿区的一部分,西半部属巩义,东半部属荥阳,在荥阳境内分布在刘河的肖寨、冯庄一带,储量约2211.6万吨。3、高铝粘土矿 分布在刘河的肖寨、冯庄等地。储量约198.61万吨;同时伴产有低级铝粘土矿208万吨,耐火粘土矿163.6万吨。4、白云岩 主要分布在刘河镇的官顶、崔庙镇的郑岗、白赵、石井沟,贾峪镇的焦山、大周山,储量约2152万吨。5、石灰岩 为荥阳优势矿种,主要分布在大周山、反坡、张青岗三个矿区,总储量约18138.19万吨,其中,熔剂灰岩2161.2万吨,铝氧灰岩20.8万吨,水泥灰岩15768.99万吨。6、黄铁矿 分布在刘河镇的冯庄矿区,储量为2221.7万吨。7、铁矿 有山西式和宣龙式两种矿床,分别储存于石炭纪和震旦纪地层中,前者以肖寨铁矿区为代表,后者以庙子的二郎庙矿区为代表,储量约132.28万吨。8、黄土矿 荥阳除南部山区基岩出露外,北部、东部均被第四纪黄土覆盖,是烧制砖瓦的主要原料,又是水泥工业的重要配料之一。据已探明的上街黄土矿区,总储量约1601.8万吨。9、大理石、花岗石矿 此二矿种均系初次发现。据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的全面普查,已初步查明庙子、崔庙、贾峪、高阳、乔楼等乡镇的山区均有分布。大理石就其颜色可分为13个品种:松茶黄、嵩山黛、彩云、鸭蛋青、红豹皮、黄豹皮、灰豹皮、荥阳灰、角砾花、荥阳黑、圆砾花、竹叶、荥阳豆青等。储量约18234.06万立方米。花岗石可分三个品种,即嵩山红、荥阳紫、荥阳青,储量2281万立方米。 辖城关1镇,城关、乔楼、豫龙、广武、高村、北邙、王村、汜水、高山、峡窝、刘河、庙子、崔庙、贾峪14个乡,302个行政村,2439个村民组,4个居委会。共有135000多户,57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127000多户,52.8万多人;非农业人口7000多户,4.1多万人。有汉、回、满、土家、壮、羌、侗、布依8个民族,汉族55.8多万人,少数民族1.1多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7人。服饰习俗 荥阳人民的服装,崇尚素雅、大方、实用。 清代,男子留长辫,穿长袍、马褂、扎腿棉裤、白袜、布鞋。戴的是帽衬(上缀丝疙瘩或红珠子),帽体系缎、绸、绫、罗、黑皂布等布料。官绅、商界、知识界人士,则戴呢质礼帽。 乡村农民冬季穿长衣较少,多穿对襟短袄腰束褡包,下穿大腰扎腿裤(推车挑担时穿单裤外罩套裤,以利行走)。山区人多穿深蓝色实纳帮硬底鞋,平原人多穿黑色软帮白底圆口布鞋,一般戴便帽或帽衬。少数人逢年过节、串亲、赶会也戴礼帽,穿长袍、大衫。 夏日,衣着简单。男子上身多穿半截袖白色衬衣,下穿裤衩(年轻人短、中老年人稍长)。暑天下地干活,男子多赤膊脊梁,妇女下穿长裤,上穿半截袖带襟布衫。富户老人则穿麻、葛、绸以求凉爽。下地或出门,戴草帽者极普遍,晴天遮日,雨天防雨。 民国初年,妇女缠足挽髻戴耳环的居多,出门串亲要薅脸(以线绞拔汗毛)、画眉、施粉脂。民国二十年,提倡妇女放足,成婚女子挽髻,未婚女子剪发,知识女性穿长裙,短宽袖上衣,带绊鞋或圆口鞋,细线长筒袜。而偏僻山乡因倡新风难度大,女孩仍缠足留大辫。城乡衣着大体相同,通行掩襟上衣,散腿裤子。 抗日战争期间,服饰有新变化,知识界男子穿中山服,女着旗袍,劳动妇女短衣打扮。 建国后,城市服饰变化很大,男子多穿中山服、青年服,女子多穿列宁服,颜色多为灰、兰、黑,女子多是齐耳短发,基本不戴首饰。对女性的衣服有几句民谣说的清楚: “上衣:翻领、安神,斜插兜,对襟布衫两排扣。下衣:西式裤子偏开口,袋口一前一向后。” 近些年来,城乡经济活跃,群众生活改善,城乡人民衣着差别逐渐缩小。皮鞋、高跟鞋相当普遍,衣着布料多是机织细布、的确凉、化纤、绸缎、呢绒等。 饮食习俗 “糠菜半年粮”,是历史上荥阳农民饮食情况的真实写照。能吃上纯玉米面馍,喝上纯小米稀粥或玉米糊的农户极少,尤其是南部山区,粮中除掺糠之外,还要掺进大量柿花、柿蒂、落地的小柿和柿糠、柿皮。北部地区虽稍好,也要掺入大量的糠、麸、粉渣、豆腐渣,只有春节时,才吃上顿白馍和饺子。 解放后,农民分得土地,生活较解放前有所改善,但也以粗粮为主,细粮调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产量增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全年吃细粮,玉米成为养鸡、喂猪饲料。 居家饮食 建国前,农忙时一日三餐,冬闲季节,半数农户一日两餐。平时,多数人家早晚喝小米或玉米糁稀饭,吃糠饼、糠窝头,中午吃掺野菜杂面汤面条,少数人家间或吃一顿捞面条或小米捞饭。 一家之内,饮食有别。长辈和幼儿及担负主要劳动的男子饭菜稍好,操持家务的女子,每餐要等家人饭毕,方才就食,剩稀吃稀,剩少吃少,不再重做。 旧社会,荥阳农民很少饮酒。建国以来,变化很大,用餐形式上虽仍是两淡一咸,但内容各不相同。80年代,中午饭多是捞面条、卤面、饺子、大米饭等。吃饭时佐以酒、肉也习以为常。 宴宾 荥阳县一般人家婚丧喜庆待客,多是几碗素菜,待客席面有一桌六碗的,有十碗的,有待3顿的,有待两顿的,多为时令蔬菜,间或豆腐,猪、羊肉。主食,建国前几乎全用小米捞饭,少数富户用大米捞饭,或待一顿白馍,一般无酒。建国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用大米干饭的较为平常。城镇居民,多数以荤菜为主,摆酒设宴,富裕户宴客,有海参、鱿鱼及各种名烟、名酒。 待客 平时来客,多是客人到家,先炖荷包鸡蛋(忌炖两个,一碗最少3个),然后吃饭。有准备的人家,多是吃饺子;没准备的吃捞面条;困难人家,也要熬一碗素菜,配上客人带来的白面蒸馍,叫做“馍菜”。80年代,多数人家已注意泡茶饮酒,设几荤几素的饭菜。 居住习俗 荥阳境内平原地区,住宅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贫穷人家住的是土墙草房;中等户,一般砖跟脚,土墙,草顶或瓦顶;富裕户浑砖到顶瓦房,也有两熟山(用砖包墙),顶窗户砖墙基,多数3间上房,少数明3暗5;极个别官僚家庭,前客厅,后楼院,油漆椽头,推窗亮格,高阔的走马门楼,内有屏风门,大门外有石狮拱护,两侧栽有拴马桩。 丘陵山区,人民住窑洞的较多,因造价低廉,可自挖自建。窑洞分土窑和砖石券窑,穷人家,倚山(下窑院、汜水、广武称下山)掏个洞,青砖拱门;富裕之家,砖券窑门,或砖券窑洞。窑里面券洞龛,砌壁橱。窑洞冬暖夏凉,温度适宜,但透光不好,夏季潮湿。近年人民生活提高,住宅多从沟中迁往平地,新建住宅多为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楼房。有的行政村,统一规划,建成整齐的街道,新房外观大方,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居住舒适。1978年以来,一个个新的居民点,正在形成,为防止盲目兴建,滥占耕地,政府对建房用地作了规定。 行驶习俗 荥阳多丘陵沟壑,出门不便。旧时平民出门,多步行,逢走亲访友、赶集上店,或路途遥远,多骑毛驴,有的坐铁角马车,有钱人家及官宦门第,出门多坐轿、骑马或坐汽轮马车。解放后,交通发达,公路成网,出门稍远,便以车代步,多骑自行车。出远门,多坐汽车,火车或坐飞机。近年,有的人骑两轮摩托车,个别人家有小轿车。 婚娶习俗 按传统婚俗,男女结婚,大都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主。当初媒人提亲,有意扬长避短,隐恶扬善,首先介绍对方的财产、门第、面貌、属相,若父母初步同意便掐八字、合命相,如无“妨”、“犯”就算合适,便过“小启”订婚,准备结婚时择吉日传“大启”(婚书),备办彩礼到女家“送好”(把规定结婚的日子通知女家)。女方父母开始置办嫁妆,大至箱柜、桌椅,小至脸盆、皂盒,陪送嫁妆因女方家庭经济情况而定。豪富之家,用具讲究,24件全家具,箱柜桌椅,皮、棉、单、夹应有尽有。穷家闺女出嫁也有拎个小包袱跟人走的。结婚前一天,女方送嫁妆,男方送大合礼,意在最后约定吉时迎娶。娶亲之日,男方邀请当地头面人士作引客,手脚利索的青年作炮手,备花轿,奏鼓乐,到女家迎娶。 由于婚前互不见面,更谈不上相互了解,婚后常有个性不投,难以和睦相处,而造成终生痛苦,甚而酿成悲剧。 荥阳嫁娶旧习,大都坐花轿,富户最多有8乘轿和3班响器(唢呐班),一般人家为两、三乘轿和1班响器。两家相距较远,则实行迎亲,双方约定时间、地点,用牲口把新娘送到中途,由男方迎娶回家。极端穷苦人家,平日糊口困难,临时无力置办婚嫁物事的,也有用毛驴驮走的。更有的穷家女儿,儿时就送婆家做童养媳,成年后选个吉日,上头完婚。有女无儿的,兴招婿入赘,入赘者要改用女家姓氏,俗称“倒插门”,入赘女家者,往往被乡里歧视。 男子丧妻可随时续弦,社会舆论视为当然,而女子亡夫再嫁,则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女子招夫养子的亦系个别情况。 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新《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规定男20周岁,女18周岁(后改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为法定婚龄,绝大多数父母不再包办,男女青年先恋爱,后结婚,有婚姻自主权。 结婚方式也有较大变化,娶亲不用花轿,而用自行车、胶轮马车,80年代后多用拖拉机、汽车。向由女方置办的嫁妆,现多由男方出资筹办,结婚购置的箱柜、桌椅、衣服、被褥、钢丝软床、沙发、电视机、收录机、落地电扇等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有的女方苛求男方购置昂贵衣料和高档家具,债台高筑造成生活困难的时有发生,各级政府多采取教育措施,进行纠正。 “一门两挑”,是解放前荥阳县的一种旧婚姻习俗。凡老弟兄俩,只有一个男孩的(女孩不算数),男孩成人时,老弟兄要各为孩子娶一房媳妇,住在各自家里,孩子轮流到两家生活,谁家的媳妇生的孩子继承谁的家产,俗称“一门两不绝”,此种一夫多妻陋俗,早已禁绝。 做“满月”习俗 建国前,生第一胎,都要在生后3天,送面条到外婆家报喜。生男孩面片不切,生女孩切成面条,也有不分男女都切成面条的,外婆家亲族有多少户,带多少份,要多少份,外婆家闻讯便积极准备,于第5天(生男孩)或第6天(生女孩),带着米、面、鸡蛋、红糖,前往探视(俗称5官6娘娘),并商定做满月的日期(即齐客日)。届时,娘家亲族,凡吃了喜面的,都要为婴儿做衣服、买布料、买首饰(银质项圈、帽花、镯子、百岁钱等),前往贺喜。这天,生子一方的亲族、好友,也要备办礼物,主家设宴待客,热闹非凡。旧时重男轻女,头胎是女孩的,有的就不做满月,等生男孩时再做,是男孩的每胎都做。建国后,男尊女卑思想渐趋淡漠,生男生女都做“满月”。 祝寿习俗 给老人祝寿,一般人从66岁开始(俗称“六十六,吃块肉”)。意在使老人看到满堂儿女齐集膝下,共贺自己健康长寿而欣慰。因此,拜寿的子女晚辈,要尽心尽力,敬献寿礼。 旧社会豪绅、官宦人祝寿,尤其隆重,一则炫耀富贵,显排场;二则借题敛财,鱼肉乡里。祝寿时,事先向远近亲朋发送“寿帖”,邀请贺客。寿诞之日,举行盛大宴会,有的还演戏助兴,贺客竞相奉承,馈赠厚礼、寿联、匾额等。建国后,祝寿之风仍然盛行,儿女们送寿桃(桃形蒸馍)、寿糕、寿酒之类,加鸡蛋若干个(以寿星岁为数),年年如此,不能间断,80年代以来,风行放映电影助兴。 丧葬习俗 城乡葬礼,大致相同,木棺土葬是历史习俗;丧礼繁简,因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而异。亡人净面理发、穿戴整齐后,移置灵床(俗称草铺)上,子女举哀,并到亲友家报丧。棺木整修妥当,表面油漆,棺底铺褥子、放垫背钱,普通人家放制钱、铜元,富有者放银元、纸币无定数。遗体入棺,子女到齐向遗体告别,经娘家人(多指舅父)看过认可,方能盖棺钉口。 埋葬,要请阴阳先生选茔地,定方位,动土开穴。墓穴,长方形,深7到9尺,少数地区用偏堂墓。出殡时日,一般在死后排3(天)、排5(天)、排7(天)不一,如死者德高望重,子女有成名者,也有停灵至“五七”(35天)方才殡埋。外丧则多停柩庙中,待机运送原籍殡埋。殡埋前一天,搭灵棚,子女通夜守灵,官宦富豪,还要堂祭点主。起灵时,孝子披麻戴孝,长子摔盆扬幡,拄哀杖哭泣引路,其他子侄晚辈,哭泣随行,棺后孝女哭送。棺木下葬后,安放妥当,长子下墓,拂土净棺,认为已无缺漏时,出墓穴,而后率家亲转墓穴3周,并边转边撒土穴,表示亲手封土,然后填土封成坟头。 葬后第二天要复祭(汜水叫复土,荥阳、广武叫“拣汤”),拿上祭品、饺子(以死者享年数为限),到坟前再行添土复祭。 悼念做“七”,有“撇七”、“连七”之分。夫妇尚有一方在世的叫“撇七”,每7天为“一七”,双方均去世时做“连七”,以6天为“一七”。做“五七”仪式隆重,要齐客待饭,连同宗的已婚侄女、外孙、也要前往烧纸。 子女服孝,“五七”前,穿不缝边的白衣裤,古称“斩衰”,以后只穿白鞋,或戴黑袖箍(亡人男左女右)3年。 为表示悼念,普遍做“周年”。“头周年”、“三周年”较为隆重,以后转入正常的悼念活动。 为了实行殡仪改革,改土葬为火葬,1976年10月,荥阳县建成火葬场,规定共产党员与国家干部、职工去世一律火葬。为防止殡葬奢侈浪费,峡窝开始成立殡葬协会,丧事从简,接着在全县推广,但少数有钱人家仍大操大办。 交往习俗 荥阳大多群众待人处事忠诚、朴实、看重情义。情义深者多交为朋友。也有同代男女结“换贴”弟兄、拜“干姊妹”的。 非同代人有“认干亲”的。在封建社会,作父母的因男孩少或因子女多病多灾,唯恐夭伤,以认干亲禳灾除祸,也有的为拉关系、互相利用而认干亲。认亲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经过算命先生掐八字、定方向、定姓氏认干亲的;有经人说合、双方同意认干亲的;还有“闯姓”的,即孩子生下百天(或满月),父母黎明(日出前)抱子出门,首先碰到的一人,即认其夫妻为干父、母;另有一种是孩子落地是男孩,家人将锁锁在门鼻儿上,待到满月那天,谁先到他家,让谁开锁,即认其夫妻为干父、母。除“闯姓”、“开锁”外,大多认多子女者为干父、母,以为孩子可以随上群,便于成人。两家成为干亲后,每年孩子生日,都要到干父、母家串亲,至12岁时乃止,在这一年,干父、母要给干儿(女)买些衣物,叫“挽锁”,意在已牢固无失了。以后每逢婚丧喜庆,逢年过节,礼尚往来,算一门干亲戚。 建国后,认干亲者有所减少,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此风复炽。

景点门票

很抱歉,暂无相关信息

景点印象

很抱歉,暂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万里旅游网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