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攻略
川西高原上,有一座红色的“天空之城”(一)
2021-09-07 16:37:04山谷中诞生的奇迹
20世纪80代初,藏传佛教僧人晋美彭措为了振兴一度惨遭糟蹋蹂躏的教派精华,1980年来到喇荣沟里,办起了一个小规模的讲经班,向他的弟子讲授藏传佛教精要,学员约有三十多人,这就是日后五明佛学院的前身。
从成都出发,向西北方行驶,途经汶川、理县、马尔康等地后,便能进入色达县境内。一路驶过,山变高、水变深,汉文化的印记在曲折道路间渐渐淡去,苍茫云雾中,偶尔能看见某处阳光下舞动的经幡。
这里是川西北海拔最高、气候最寒冷、自然条件最差的地区。在破损的道路间不断颠簸十几个小时后,于洛若乡处向东北行驶几百米,便能看到六七座黄白斑驳的喇嘛塔,之后便是一座横跨公路的红色大门。蓝色门楣上写着一排金色大字——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继续前行,两侧山坡上逐渐出现几座赭红色的藏式平顶木屋,过了一个转折,震慑心魄的一幕便出现在面前:四千米海拔的蔚蓝天空下,有数以千计的红色木屋铺开在山谷之中,连绵数公里,几座辉煌的寺庙和佛堂坐落其间,宛若一片红色汪洋!
道路两侧,身着绛红袍子的修行者三三两两走过,有的手持经书,自顾自的念经交谈;有的拿着日常用品,与身旁友人相互讨论着什么。山谷中回荡着巨大的梵音广播声,飘飘荡荡随风倏忽,眼前浮现的这神圣肃穆的一切,都属于喇荣五明——这当今世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学院。
色达这片土地,据说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海洋,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海底上升成为陆地,岛屿则成为四周的群山。在今日色达的有些山顶上,仍可见到一些海洋贝类的化石,而在平地上则随处可见原来沉积在水底的鹅卵石。
关于色达名称的由来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蒙古某部落的三兄弟之间发生了争执,没法再共处下去,有一个兄弟便带着全家离开部落,前往南方寻找新的安身之地。途中他遇见一个喇嘛,指点他说:“你往前走,走到一个有金马的地方,那就是你的安家之处。”喇嘛说完就不见了。
他们来到今日色达这个地方,发现群山中有一大块平原,地势平缓,草木丰盛,连绵的群山中有一座山的形状有点象一匹马,便停了下来。当他们安营扎寨时,从地底下挖出一块状如母马的黄金,这更使他们确信,这是上天的旨意,他们从此应该在这儿生活下去。后来,人们便把这个地方称为“金母马坝”,译成汉文,就是“色达”。“色”,在藏文里是金子的意思,“达”,藏语里是指的就是马。
五明佛学院的位置在色达县东南方群山之中一处叫做“喇荣沟”的地方,海拔比色达县城稍高一点。过去这儿历来是人迹罕到之地,除了偶有出家人来此闭关修行,根本没人会跑到这里来。
20世纪80代初,藏传佛教僧人晋美彭措为了振兴一度惨遭糟蹋蹂躏的教派精华,1980年来到喇荣沟里,办起了一个小规模的讲经班,向他的弟子讲授藏传佛教精要,学员约有三十多人,这就是日后五明佛学院的前身。
关于这位佛学院的奠基者晋美彭措,我们需要做一些了解。这位僧人1933年出生在青海省境内的杜柯智美曲列乡,根据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他被认定为西藏的一位传奇高僧——列绕朗巴的转世灵童。
十四岁的时候,晋美彭措出家当了喇嘛,青年时期的他在甘孜州石渠县的佛教学校学习了六年,打下了坚实的佛学理论基础。关于晋美彭措在文革时期相关经历的文献不多,只是有书籍资料这样说:“每逢造反派强迫僧侣面对面斗争自己的上师和道友时,晋美彭措往往会显现出一种满脸肿胀、令人生畏的病相来,“造反派”见他这个样子,也就只好放过了他。”
1987年,已在喇荣沟讲经七年的晋美彭措说动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大师,正式批准成立了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还请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五明佛学院题写了院名(就是佛学院入口牌坊上的金色大字)。此时佛学院已稍具规模,学员人数已近千人。进入九十年代后,佛学院获得长足发展,学员人数象滚雪球般成倍增加,并且开始有汉地弟子来此学法,晋美彭措的声名大涨,被广大信众尊称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如意宝大法王。(法王是佛教体系中对某些僧侣的尊称,也是佛教徒对于转世喇嘛的称谓。)
晋美彭措于2004年因心脏病逝世,继任的学院管理者是他的外甥女——门措上师。然而门措上师因为身体原因不常居住在佛学院内。因此便由学院内的几名法师组成了代理委员会,管理学院的教学、建设问题,法王的大弟子索达吉堪布长年担任委员会领导的角色。进入21世纪后,学院人数持续增加,到目前为止,在学院内常驻的僧侣人数已接近4万人,如此的增长速度堪称奇迹。
图:从左至右:晋美彭措、门措上师、索达吉堪布
专题来源:四川旅游